10月25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内部传出一项新命令:计划在东部库纳尔河流域修建大坝,控制该河水流进出节奏。这本应是一个技术性的水利工程,但考虑到库纳尔河是喀布尔河重要支流,最终流入巴基斯坦境内,该举动立刻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尤其是巴方舆论普遍将此解读为“上游制水威胁”。这是因为塔利班的做法与其南方邻国印度多年来对巴基斯坦的战略手段如出一辙。
自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签订以来,印度在合法框架下不断建设控制性大坝,控制对下游巴方的水量分配,其中“巴格里哈尔”“基什恩甘加”等项目多次引发激烈争议。新德里用“水资源武器化”这条路,打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却具压迫性的地缘战。
而塔利班如今公然在库纳尔河动工,政治意义远远超过技术层面。阿方水利部长声称,这是根据“最高领袖阿洪扎达的直接命令”;与此同时,塔利班国防部长雅各布也高调表示“巴基斯坦塔利班并非恐怖组织”,试图为其庇护行动正名。这一系列动作几乎同步释放:塔利班在安全、资源、水权三条战线上,正主动打破对巴基斯坦的模糊姿态。
“仿印修坝”本身就不是独立行为,它只是一个信号——表明塔利班愿意以地缘资源为武器,对巴基斯坦实施战略牵制。而这一决策背后,印度的影子越来越清晰。
印度的“战略孤注”
印度为何此时加大与塔利班的接触强度?核心原因并非突发灵感,而是2025年地缘格局剧烈变化后的一场被迫重构。
年初,在中印边境爆发的“5.7空战”中,印度空军战果不佳。虽然印度官方讳莫如深,但外媒普遍披露多架战机被击落、数名飞行员伤亡。此后,中国与巴基斯坦、孟加拉三方在经济走廊、情报协作、安全倡议等层面持续深化合作,新德里发现自己在南亚的战略纵深被压缩得越来越窄。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发生变化。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印度不再维持奥巴马时代的“亚太支点”角色定位,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进入低温期。印度在联合国人权表决、克什米尔问题上遭到美方多次冷处理,印美关系实质性倒退。
另一边,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泥潭中难以分身,对印度的传统军购和安全协同也降至历史低点。在“传统盟友靠不住、新对手不断逼近”的夹缝中,印度急需寻找新的支点,破局的钥匙最终指向了阿富汗。
虽然历史上印度与塔利班曾关系紧张,尤其在塔利班第一轮执政期间(1996-2001),印度曾明确支持北方联盟,与塔利班武装敌对。但现实政治向来无恩怨,只有利益。
从2025年初开始,印度外长苏杰生在迪拜与塔利班外长穆塔基会晤,两人之后又在沙特、卡塔尔等地举行多次闭门会谈。今年10月,穆塔基首次以官方身份访问新德里,并与莫迪及多位内阁高层会谈。塔利班公开在声明中承认印度“对地区安全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而印度则顺势将喀布尔技术代表团升级为正式大使馆。
这场来势凶猛的接触并非点对点试探,而是系统化战略交往。对塔利班而言,印度是经济来源,是通向国际舞台的间接敲门砖;对印度而言,塔利班可以充当对巴基斯坦的“缓冲带”,甚至变成一枚可以用来制造地区不稳定的“定时器”。
印度正在通过与塔利班合作,重新进入阿富汗局势主轴。而塔利班则通过与印度靠拢,摆脱中国与巴基斯坦对其行为边界的约束。这种“失控型合作”,正在一点点突破过去南亚的安全红线。
一国动枪,一国动嘴,联手围堵“反向代理人”
巴基斯坦的回应没有延迟。
塔利班宣称建坝、水利部长放话之时,巴军在边境夜战中对多个塔利班据点实施打击,行动范围延伸至楠格哈尔、库纳尔等地。据巴方官方消息,首轮打击共“消灭200余名武装人员”,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边境反制之一。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公开表示:“印度正在鼓动阿富汗政权挑衅我们的主权”,直接将塔利班的动作与印度外交挂钩。这一表态打破以往含蓄模式,说明伊斯兰堡已不再指望通过多边机制来遏制塔利班,而是选择用实际军事行动让其“长记性”。
与此同时,中国也采取了克制但清晰的斡旋路径。
中国外交部阿富汗事务特使10月中旬访问喀布尔,在新一轮阿巴谈判前,提前介入局势调停。虽然未有官方声明披露会谈细节,但根据多家外媒引述中方官员口径,北京提出“三个明确”:反对阿富汗成为恐怖主义温床;反对任何以邻为壑的水利工程政治化;反对外部势力在地区制造代理人冲突。
这套说法极为克制,却已足以构成对塔利班的外交围栏。中方态度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对安全稳定的“红线”,塔利班若不顾,也必将被动承受中巴合力挤压。
塔利班正在被现实逼到十字路口。与印度抱团,意味着对抗中巴;但失去中巴支持,它的政权合法性与经济命脉也将全面萎缩。
印度低估的风险
印度押注塔利班,看似巧妙,实则风险重重。
其一,塔利班内部高度分裂,不存在完整的国家军队或治理体系。印度即便扶持塔利班中央,也难以避免其庇护组织,如巴塔、哈卡尼网络等,在控制之外“自由运作”。过去十年,印度多次遭受来自阿富汗边境的恐袭,2024年4月斯利那加火车站爆炸案至今未破。若再度开放渠道,不啻于自掘后门。
其二,与塔利班联手将在国际上削弱印度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道德光环。原本印度试图扮演“民主、法治、世俗”的发展中国家典范形象,但与一个非当选、拒绝女性教育、压迫少数族群的政权展开全方位合作,势必引发西方世界对其“双标”外交的质疑。
其三,地缘反包围态势将迅速成型。中巴经济走廊本就覆盖巴控克什米尔南段,如今若中巴加强合作、联合施压塔利班,印度反而可能被进一步封锁在西北方向。
这是一场短期得利、长期受损的战略赌博。印度如果低估塔利班政权的不可控性,将很快体会到“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苦果。
塔利班正走进包围圈
眼下的塔利班看似收获满满:印度援助到手、国际舞台重回视野、对巴军事姿态也有所释放。
但长远看,这一切建立在不稳定地基上。塔利班无法在地缘利益与安全焦虑中自处,最终只能被更大的力量利用、操纵、抛弃。
中国仍在斡旋,但北京清楚,一旦塔利班无视劝告,继续庇护恐怖组织并推动对巴“水坝外交”,中方政策也将转入强硬模式。未来,不排除中巴联合实施经济限制、边境封锁,甚至配合定向情报打击。对一个尚未获得国际承认、国内财政几近崩溃的政权而言,这将是无法承受的沉重打击。
印度也不可能为塔利班托底。一旦国际社会对塔利班进行新一轮制裁,印度很可能会抽身自保,将其作为一次“地缘试探”的失败案例迅速遗忘。
塔利班真正需要警觉的是,它此刻正在库纳尔河边修坝,但堆起的不是混凝土堤岸,而是自己在南亚安全格局中的包围圈。水流终会下泄,但政治账单却早已写好,只待结算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