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罕见发出“破产”警告,这个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正面临成立80年来最严重的财政危机。
截至2025年9月底,联合国全年会费只收到66.2%,比去年暴跌12个百分点,超过三分之一成员国未按时缴费。
联合国被迫将2026年预算削减到32.38亿美元,岗位数从1.38万狂减至1.16万,但到年底仍可能出现4.5亿美元亏空。
这场危机的“风暴眼”直指美国。 美国目前拖欠联合国款项高达约30亿美元,仅2025年常规预算就欠缴8.26亿美元,再加上往年旧债和维和摊款,成为联合国最大的“欠费户”。
联合国总部走廊里弥漫着沉重的忧虑。 一些办公室的电梯已经停运了一半,夜晚加班甚至需要摸黑工作。 打印纸要求双面使用,日常开支被压缩到极致。
维和部队的装甲车坏了没钱修理,驻守在马里、南苏丹等冲突地区的“蓝盔”部队面临装备短缺、补给不足的困境。
世界粮食计划署2025年资金较2024年骤降约40%,约1,370万人可能陷入更严重的饥荒。 在南苏丹,联合国每天提供25万份救命粮,一旦资金链断裂,将有5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
联合国秘书处国际公务员最集中的地方,无论是翻译、会务,还是观察选举、条约登记等工作都受到岗位裁减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举步维艰,大量扶贫项目、疾病防控计划和清洁能源合作被迫搁置。
美国拖欠会费背后有着深层的政治考量。 美国作为联合国最大缴费国,承担22%常规预算和28%维和预算,其欠费行为直接影响联合国的运转能力。
美国政府国内预算优先考虑军费、基建、社保等项目,联合国会费在这些国内支出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美国国会陷入长期预算僵局,联邦政府一度濒临“关门”,对外拨款自然首当其冲遭遇冻结。
会费已成为美国政治施压的工具。 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一直把会费当作外交筹码。 比如去年因不满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美国直接砍了4000万美元摊款。
美国对多边主义的态度也发生转变。 特朗普今年在联大演讲时抨击联合国“说硬话办软事”,过去五年,美国对联合国专项基金的捐款缩水了37%。
联合国的财政制度存在根本性缺陷。 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主任贾烈英指出:“这个问题是结构性的,不是临时性的”。
联合国面对欠费几乎束手无策:它无法发行债券,不能对拖欠国进行实质惩罚,更没法像银行一样透支。 这是一个“三不”困境,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局。
预算方案需要193个国家协商一致,任何国家都可以一票否决,把缴费与政治诉求挂钩。 这种决策机制给了大国“合法”的财政杠杆。
联合国每年还需向会员国退还约3亿美元未用批款贷项,这加剧了流动性危机。 古特雷斯提出的暂停退款建议,因会员国未达成共识而难以实施。
联合国的制度设计依赖成员国的“自觉”和“诚信”,但现实中这种“自觉”往往让位于政治算计。
中国作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不仅按时足额缴纳会费,还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方案。 中国在2025年9月追加缴纳了2亿多美元会费,展现出对国际责任的担当。
在联合国“80周年改革倡议”架构通报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提出三点改革建议。
第一是预算精准化,砍掉重复会议经费,优先保障维和、人道主义项目。 比如,把纽约总部每年600万美元的鲜花布置预算,转用于给非洲村庄打井。
第二是决策透明化,引入类似企业的“项目绩效看板”,使每笔资金的使用全程可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是保障公平化,增设小国专项基金,确保他们的诉求不被忽视。 这有助于缓解“越富有的国家付得越少,发展中的国家却付得越多”的不公平现象。
如果联合国真的“破产”,最先受伤的是战乱地区的平民和依赖人道援助的弱者。 类似也门、刚果金的难民营,可能面临更严重的人道危机。
全球防疫体系面临崩盘风险。 世卫组织的新冠疫苗分配计划COVAX全靠联合国协调,若资金链断裂,下一场大流行时,贫困国家将难以获得基本疫苗。
小国将失去国际发声平台。 像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全靠联合国平台呼吁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若联合国机制瘫痪,这些国家面临危机时连哭诉的地方都找不到。
联合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正受到严重损害。 如联合国通过的决议执行不了,其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其他组织可能会趁机填补“真空”,使联合国边缘化。
联合国万国宫已采取停运扶梯、缩短照明时间、降低暖气温度等措施缩减开支。 纽约总部一些办公室的电梯停运了一半,夜晚加班甚至需要摸黑工作。
美国去年军费开支超过8000亿美元,拖欠联合国的30亿美元不过相当于少造两架F-35战机。 然而这“微不足道”的欠款,正使联合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多边组织步履维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