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9日,荷兰在未派代表来华访问的情况下,突然公开表态试图与美国“划清界限”,试图让中国不要因安世半导体事件展开反击。
这一事件的核心是荷兰援引《商品供应法》,冻结了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资产,导致中荷关系出现紧张局面。
与此同时,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的声明称,荷方此举并非受美国压力,而是为了保护“欧洲技术安全”。但这一解释是否能站得住脚?荷兰的态度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事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9月底,美国出台了新的“穿透规则”,规定一旦企业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其控股子公司也将自动受到限制。
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科技在荷兰的全资子公司,自然成为目标。
荷兰随即采取行动,冻结安世的资产和运营权限,令闻泰科技失去了对核心资产的控制权。这一操作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对其欧洲盟友施压的直接结果。
荷兰的解释试图与美国的影响切割,但从时间线来看,其行动几乎与美方新规同步。
长期以来,美国在芯片领域对荷兰施加强大影响力,从阻止阿斯麦公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到推动欧盟加入“晶片联盟”。
荷兰的此次行动显然延续了这一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金融时报》20日报道披露,荷兰担心特朗普政府可能利用情报“侵犯人权”和“协助俄罗斯”,已限制与美国的情报合作。
这些迹象表明,荷兰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但其独立性仍然受到质疑。
安世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企业,也对荷兰本国的半导体产业构成威胁。
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荷兰的阿斯麦公司与中国市场高度耦合,其年营收中约36%来自中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之一,对阿斯麦的设备需求巨大。
如果中国因安世事件采取稀土或设备出口限制,荷兰的半导体产业将首当其冲,甚至可能波及欧洲其他国家。
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中资企业的投资必须受到保护,政治力量不能干预商业行为。
要求荷兰恢复安世半导体的正常经营自主权,并坚持契约精神,维护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与此同时,中方并未关闭沟通渠道,而是希望荷方从事件中吸取教训,采取实际行动纠正错误。
然而,荷兰能否真正摆脱美国的控制?这从短期来看恐怕很难。
荷兰的经济结构与安全政策早已深度嵌入美国主导的体系,其半导体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市场标准几乎全部受制于美方规则。
即使荷兰试图通过“限制与美国情报共享”来表现出独立姿态,也很难完全脱离美国的轨道。
根据荷兰经济大臣的预期,未来几天内将与中方官员会面,讨论如何解决安世半导体的僵局。
但从根本原因上来看,关键还是取决于荷兰政府是否愿意纠正错误,而不仅仅是为了缓解眼前的经济压力。
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