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寒冬,从来不是房企独自承受的“独角戏”。
与地产密切相关的上游建筑行业、甚至是建筑界的巨头公司也正在遭遇重创。
不久前,一则破产重整公告再度为地产行业的寒冬添了几分凉意。
曾经的中国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顶着“香港IPO第一股”光环的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坦承“已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清偿能力严重不足”,正式申请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01 从行业龙头到破产重组
要了解远大住工曾经的行业地位,首先需要先搞懂它核心业务“装配式建筑”的价值。
一般我们常见的盖房子场景是混凝土现场浇筑的建造模式,而“装配式建筑”更像是一种“工厂造房子”的现代化工艺,就跟现在餐饮龙头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中央厨房的模式很类似。
其核心流程是在工厂预制生产建筑的关键构件,比如梁、板、柱、墙体、楼梯、阳台等,再将这些运输至施工现场,通过进行组装拼接,最终完成建造。
这种模式的优势十分显著:
首先质量更可控,因为是通过工厂统一模具浇筑,质量稳定性肯定会远超现场人工施工,混凝土强度、保温性能等关键指标都可以通过工厂严格把控,大幅减少现场施工的误差与质量隐患。
其次效率更高效,不仅降低对高技能人工的依赖,还能压缩工期,毕竟对于房企来说工期少一天,就能少付一天的人工,直接变成了成本优势。
这种模式之下也能减少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污染等,恰好符合建筑行业“碳中和”的发展方向。
而远大住工,正是“装配式建筑”这一赛道上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因此,作为装配式建筑龙头行业的远大住工,也经历了无数高光时刻。
2019年11月,远大住工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总市值达103.87亿港元,当年净利润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50%,手握1300项专利与近百个生产基地,PC装配式建筑市场占有率更是全球领先。
因此,远大住工也被视为了建筑工业化的标杆范本。
02 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
但高光时刻并未持续太久,远大住工的命运转折,开始发生于2021年。
这一年,公司营收虽然同比增长17%至30.59亿元,但净利润却出现断崖式下跌,从 2020年的6.5亿元下降至3153万元,同比跌幅超95%。
到了2022年,亏损彻底失控,直到前不久,坦承“已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清偿能力严重不足”,正式申请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从时间线上不难看出,远大崩塌的节点正是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时间。
远大住工的困境,固然会存在内部管理等一定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
作为建筑企业,其业务几乎完全是围绕房企需求展开,当房企拿地意愿降低,对于装配式建筑的需求自然随之下滑,这直接切断了远大最核心的订单来源。
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对行业信心受到冲击,资本对建筑、建材等关联领域的投资更趋谨慎,从而也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双重挤压下,随之而来的就是资金链逐渐断裂,最终走向申请破产重整的结局。
03 从上游到下游的生存承压
远大住工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房地产上游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当行业寒冬持续,下游的家居市场同样被骨寒意笼罩,曾经的行业巨头们纷纷陷入经营困局。
曾被誉为“中国最大家居卖场”的红星美凯龙,2024年财报数据也堪称“惨烈”。
公司去年营收跌至78.2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2.08%;归母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29.83亿元。
若将时间线拉长,其已连续两年合计亏损近52亿元,几乎将此前三年的盈利总和悉数吞噬,盈利崩塌的同时,全国线下门店也在加速闭店,仅2023年一年就关闭了23家。
更令人唏嘘的是,今年7月,某家居头部企业老板因不堪重负选择跳楼,这一极端的方式更是折射出家居行业当下的艰难处境。
值得注意的是,同为行业标杆的“家装第一股”东易日盛,也在生死线边缘挣扎。2024年,其营收近乎腰斩降至12.96亿元,同比降幅更是高达55.84%.....
从上游建筑龙头远大住工的破产重整,到下游红星美凯龙、东易日盛的经营困局,都揭示了一个现实:曾经依靠地产红利就能轻松实现盈利高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如今,房地产产业链的每一个企业,都在这场行业寒冬中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这场地产寒冬,也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记警示,一定要摆脱对于单一行业的依赖,通过多元领域的开辟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下实现穿越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