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经贸对话时隔七年重启,彼得·凯尔突访北京主持经贸会议,时间点卡在特朗普访英前。
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在结束与美国白宫官员的会谈后,于9月10日飞往中国,主持停滞七年的中英联合贸易和经济委员会会议。这场久违的经贸对话并非普通的外交安排,而是一场带有紧急意图的访问。
凯尔此行的时间点耐人寻味:正好卡在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访英之前。外界普遍认为,凯尔访华的核心目标是希望在特朗普到来前敲定对华合作,为日后面对特朗普的强硬态度争取更多筹码。然而,这种“夹缝中的外交”是否能奏效,仍是未知数。
英国此时急着找中国,离不开其脱欧后的经济困局。数据显示,脱欧后英国每年减少约1000亿英镑的出口额,制造业供应链断裂,通胀率一度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自然成为其急需拉拢的对象。2024年,中英双边贸易额达到近1000亿美元,无论是汽车、能源还是金融服务行业,英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都不可忽视。
但凯尔此行的紧迫性不仅在于经济压力,更在于特朗普访英的潜在威胁。特朗普向来对盟友“敲竹杠”毫不手软,他此行很可能要求英国在对华政策上“站队”,进一步限制中国企业,尤其是在新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对于英国而言,这无疑是一次两难选择:答应特朗普的要求,势必损害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若拒绝,则可能影响英美“特殊关系”,甚至面临特朗普的“穿小鞋”。
英国国内的政治氛围也让工党政府的外交策略愈发脆弱。务实对华的政策早已招致保守党的批评,指责工党“为了经济利益牺牲国家安全”。如果特朗普在访英期间公开施压,保守党很可能借机发难,进一步削弱工党的执政基础。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让凯尔的访华之行显得尤为复杂。
凯尔显然不是空手而来。他很可能抛出三张“合作牌”:重启JETCO机制、推动新能源技术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然而,这些牌背后更多是英国自身利益的考量。JETCO机制的重启主要是为解决英国的贸易困局;新能源合作面临美国干预的风险,一旦特朗普施压,英国很可能再次“掉链子”;至于金融服务合作,虽然前景广阔,但英国是否愿意在其他领域作出对等让步,仍未可知。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应急式合作”缺乏长期信任基础,风险大于收益。英国在中美之间的摇摆策略注定难以持久。更重要的是,英国自身的经济困局才是根本症结。脱欧后的烂摊子让英国不得不依赖外部支持,但“有奶便是娘”的投机外交显然难以赢得真正的合作伙伴。
凯尔此行的背后,是英国经济困局与外交困境的双重折射。虽然中英合作存在一定的利益空间,但中国需要保持警惕,避免再次成为英国投机外交的牺牲品。真正的合作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对等互利的基础上。如果英国一边寻求中国帮助,一边又屈从于美国压力,那么这种“平衡术”注定难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