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2 09:01 | 栏目:国内 | 点击:次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陈雯
近段时间,“零租金”产业园模式悄然兴起。
这种产业园区运营模式,核心在于园区运营方在一定期限内,对入驻企业免除场地租金这一传统成本支出。
这一模式短期内或许能为企业和园区发展开辟一条捷径。不过,从长远视角是否真的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值得商榷。
01.“以价换量”能否抵挡冲击
根据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产业园区建设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全国现有各类产业园区超过8万家,其中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近2600家,国家级开发区693家。园区经济在推动产业集聚、吸引企业入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全国产业园区总存量进一步扩大,在运营方面,产业园区运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与此同时,产业园区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同质化问题严重。许多园区在规划、产业定位、服务模式等方面缺乏特色,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招商难”本就是产业园区的心病,过去一段时间的“退租潮”又给园区增加更大压力: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平均空置率超过35%,部分远郊新建园区空置率甚至高达40%。
招商蛇口产业园区事业部副总经理齐子元指出,“退租潮”表现为客户提早退租、到期集中退租等现象,反映出市场的深层次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是价格因素导致的,更是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与市场环境不匹配的结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园区招商“以价换量”便成为常态。
很多园区运营商通过降低租金来吸引客户,试图降低违约率。木棉中国创始人闵杰指出,目前“增量需求减少,供应量却在增加”,改变了产业园区的供求关系。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降低租金能够在短期内减少违约,但长远来看,其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短期内,“零租金”或许能够吸引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这些企业是新增的创新创业主体,还是从其他园区“迁移”而来的存量企业?
有观点认为,“零租金”更像是一种虹吸效应——将原本分布于不同园区的小微企业,集中吸引到政策更优惠的市属园区,并未真正提升产业密度和创新活力,反而可能加剧其他园区的空置问题。
这就如同把水从一个池子引到另一个池子,并没有增加水的总量,只是改变了水的分布。
当园区计算让渡数亿租金收入的这笔账是否划算之前,更要注意到,“零租金”背后潜藏的多重风险不容忽视:包括财政可持续性挑战,政策套利行为,以及“候鸟企业”为“蹭优惠”而频繁迁移。一些企业为了获取优惠,纷纷注册空壳公司入驻园区,享受租金减免政策,但并没有实际开展业务。这不仅浪费了园区的资源,还影响了真正有发展潜力企业的入驻。同时,长期的“零租金”政策也给园区的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园区的整体发展。
中集产城园区运营公司(广州)总经理李冰然认为,就算“以价换量”也未必能够抵挡得了这些海量空间带来的冲击浪潮,旧园区面临最大的问题根本上是海量新园区供应带来的客户流失。“成熟园区在市场上能打的牌不多,我们更应该重视园区已有的优势、资源。园区里面不管什么逻辑招过来的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一定有它存在的逻辑,一定要重视这里面发展的企业,这是老旧园区面向下一步发展的时候,最宝贵的资源和底子。”
02.企业与园区的双重困境
对企业而言,“零租金”到底是提供了健康成长的“土壤”,还是建造了依赖补贴的“温室”?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瓶颈,低租金或零租金固然能够缓解部分成本压力,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核心难题。
“企业通过精准切入细分领域,可以集中资源构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但必须避免盲目选择。”平乡县萌兽自行车(河北)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天奇表示。
而对园区自身来说,“零租金”意味着租金收入急剧减少,让本就脆弱的资金链雪上加霜。非零租金园区则面临更大的招商压力:租金如何定价?如何避免陷入“企业流失-租金下调-服务缩水-招商困难”的恶性循环?
某产业园区运营负责人无奈地说:“实行‘零租金’政策后,我们的资金压力非常大。为了维持园区的运营,我们不得不削减一些服务项目,但这又会导致企业满意度下降,进一步影响招商。现在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知道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当招商团队把精力集中在“如何用低价抢企业”,而非如何引进和园区生态相匹配的企业时,其实就已经本末倒置了。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葛培健指出,极端低价甚至零租金的招商策略,反映的是资源错配与过度竞争下的畸形供需关系。这种“以补贴换项目”的做法不仅扭曲了市场价格机制,也使园区失去可持续的收益来源,迫使运营方转向其他短期化、非正常的盈利模式,最终导致行业生态恶化。
“当园区过度依赖租金优惠来吸引企业时,会忽视自身的产业培育和服务提升。长期来看,这会导致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下降,无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发展环境。而且,这种恶性竞争还会引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葛培健说道。
从长远看,单纯依赖“零租金”的模式藏着许多风险。
一方面,被“零租金”吸引的企业,往往容易缺乏对园区的归属感,一旦周边出现更优惠的政策,它们就容易像候鸟一样迁徙,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园区若长期牺牲租金收益,则会直接削弱基础设施维护、服务升级的资金支撑能力,最终有可能陷入服务减弱致使企业“招进来留不住”的恶性循环。
03.破局:“瘦身”与“增高”
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全面实施,各地招商引资迎来系统性重构。在机制层面,多地已建立协同招商体系,致力于打破无序竞争;在模式层面,政策重点正从单纯让利转向构建产业链协同和开放应用场景。其核心逻辑是将区域竞争从零和博弈转向协同共生,以产业生态建构取代短期政策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少省市都出台了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其中有一个明显趋势是园区的整合,以此优化资源和资产的配置。如浙江省在《关于整合提升全省各类开发区(园区)的指导意见》中,决定把全省开发区(园区)总数整合为134个,整合提升之前,全省开发区(园区)总数达1059个,按照整合提升总体方案,总数将减少约87%。其中宁波在整合行动中,全市298个开发区(园区)整合形成市本级管理平台3个和区(县、市)重点平台17个,管理机构和人员数量分别缩减60%和30%,整合力度为全省最大。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产业园区的运营思维和打法也在全面升级。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提出,招商人员应提升产业辨识、渠道拓展、专业招商和资源整合四大能力,要能读懂技术、产业与商业逻辑,善于从政策、技术和市场变化中识别机遇,实现产业链招商、靶向招商和精准招商。
实际上,当园区运营方可以更加精准地洞察企业真实需求,能提供的是超越租金的深层价值。苏州工业园区在招商过程中,注重培养招商人员的专业能力,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招商团队。招商人员不仅熟悉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势,还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精准把握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成功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入驻。
专家指出,面对同质化竞争和盲目招商的困局,未来产业园区必须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具体可从“瘦身”与“增高”两方面入手:“瘦身”指通过整理、优化和升级现有产业,明确主导方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增高”则是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延伸和产业融合,提升附加值,构建园区产业的“微笑曲线”。
>> 位于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的一处物流转运中心(7月11日摄)。横峰县地处赣东北,是“四省通衢”之地,沪昆高速、320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当地以“物流兴县”为战略,依托完善的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和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吸引圆通、中通、申通等快递企业集聚。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以深圳的产业园区为例,深圳通过“瘦身”,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通过“增高”,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提升了园区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我们发现,新一代的园区正在努力扮演“全能服务商”的角色,提供金融服务、场景导入、人才配套和平台服务。园区出租的不再是空间,而是一个集资本、市场、人才、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成长加速包”。
跟进“零租金”本身并非不可取,但将其简化为“单纯拼价格”,则无异于陷入新的同质化陷阱。这就要求园区运营商跳出价格思维,重构“我有你没有”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园区竞争,将不再是拼“谁更敢亏钱”,拼的是拼“谁的运营内功更深厚”,拼的是谁能打造出真正具有黏性的创新生态——让企业“来了就不想走”。园区运营方需实现从“房东”到“事业合伙人”的角色转变,推动服务模式从“给钱给地”的粗放扶持,走向“空间+资本+服务”的精准滴灌与长期陪跑。
说到底,租金优惠并不等同于产业发展能力。比租金更重要的,是园区的产业运营水平、系统的营商环境以及真正的生态赋能能力。唯有跳出“低租金内卷”,构建以价值链提升为导向的招商与服务体系,产业园区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