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球关注中美关税“休战期”即将届满之际,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多份公告,精准击中美国战略软肋。
中国商务部宣布,将稀土产品出口纳入管制,首次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到磁性材料制造的全链条技术实施出口限制,明确针对军事用途和14纳米以下芯片研发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或“个案审查”。
而这一新规,在11月8日正式生效,精准卡在中美关税休战期结束前一天。
中国发布新规之后,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中国此次措施,与美国常用来阻止第三国向中国出口关键设备的措施非常相似。
没错,中国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美国最熟悉的“工具箱”进行反击。美国现在也算是尝到了被人“卡脖子”的滋味。
可想而知,这种角色转换带给美国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而当中国首次援引“国家安全”理由对全球稀土供应链施加影响时,美国的反应也十分精彩。
特朗普直接破防,在社交媒体发布千字长文,他一边宣称“美国拥有比中国更强大的垄断地位”,一边又称“以前从未用过这些招”。还称中国此举“非常奇怪,充满敌意”。情绪从愤怒到困惑再到威胁,甚至荒谬地将中国稀土管制与加沙停火协议强行关联,质疑“时机是否巧合”。
特朗普歇斯底里的背后,实则暴露的是美国战略精英难以接受的事实,中国不再是被动接招的一方,而是随时能让美国胆战心惊的对手。
同时也宣告着,中美战略态势已然逆转。
如今,美国稀土已经告急,虽然美国加州“山口矿”的稀土储量可观,但缺乏完整的冶炼与分离能力,开采出来的稀土精矿仍要送到中国加工。
美国曾强撑颜面称自己有“双倍储备”,但这不过是政治话术,掩盖不了供应链关键环节的致命短板。
而且,中国的反制绝非孤立行动,而是三管齐下,包含产品、技术、物流的系统性出击。在宣布稀土管制的同时,中国交通运输部也对美方“对中国船只加征高额港务费”实施了对等报复。
这种多线协同的反制能力,说明中国早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近期暂停了以美元结算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铁矿石采购,推动人民币结算机制。
这一举动看似和稀土无关,实则剑指同一目标——动摇美国霸权的根基。
必和必拓作为具有深厚英美背景的全球最大矿业公司,长期以来是美元在大宗商品交易中主导地位的象征。
传统铁矿石贸易使用美元结算,不仅意味着被美元体系监视抽税,更是绑定美元价值的关键操作。
中国要求使用人民币结算,表面上没有直接挑战美元定价权,但只要这一步迈出,结合其他配套体系,掌握定价权只是时间问题。
这步棋与稀土管制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从技术到金融的多维打击。
全球市场对此的反应极为现实,中国管制消息一出,美股道指暴跌近500点,标普500瞬间蒸发7000亿美元市值。
事实再一次证明,在全球供应链深度交织的今天,强行脱钩只会加剧通胀、冲击美国消费者。这与2018年贸易战初期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中国反制措施的市场威慑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合作又说明,美国的传统盟友已经不再如预期般团结。
欧洲正加速与中国稀土企业合作,日本、韩国紧急寻求替代方案而非跟随美国制裁。这种“去美国中心化”的趋势,正在全球科技与资源供应链中加速形成。
当中国不仅敢于还手,更能用美国熟悉的规则语言予以回击时,国际社会的观望和务实选择就成为必然。
本质上看,中美这场博弈已经不是传统的“贸易战”或者是稀土博弈,而是升维至“规则制定权”。
技术管制与金融“武器化”成为新常态,中国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规则。
特朗普的咆哮,本质上是对“美国例外论”崩塌的哀鸣。过去几十年,美国习惯以规则制定者自居,对他国实施单边制裁而不容反抗。
如今,当中国用美国自己编写的规则剧本进行反击时,这种心理落差转化为公开的情绪失控。
这也意味着,中美博弈将进入更复杂的新阶段。
稀土管制只是开始,随着中国在更多关键领域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并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美国在科技和金融领域的传统优势将面临持续挑战。
这场较量不再关乎单一产品的进出口,而是决定未来全球秩序由谁书写、按何种规则运行的根本性问题。
中国此次反制的深远意义,在于打破了“只能美国制裁别国,不能别国反制美国”的霸权叙事惯性。
那个美国可以单方面定义规则、而他国只能被动接受的时代,正一去不复返。全球力量平衡正在发生深刻且不可逆的结构性转变,而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将成为这一历史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