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年中,绿城中国(3900.HK)又交出了一份极具迷惑性的成绩单。
一方面,公司的全口径合同销售额高达1,222亿元,超越中海地产,绿城稳稳登上“全国老二”的宝座。
嗯,距离排名第一的大央企保利,只有200多个亿的距离。
现金流也不错。
截止今年年中,绿城手握近670亿元现金,现金短债比高达2.9倍,创下历史新高。
融资方面,加权融资成本降至3.6%,这个数据已经接近头部国企的水平。
1.
每一个指标,都在宣告一家穿越周期的“优等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财报的另一面却揭示了残酷的现实——
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3.49%,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0.44亿元锐减至2.09亿元,同比暴跌近九成。
创下历史新低。
归母净利率更是滑落至0.4%,几近于零。
2.
这份“冰火两重天”的财报,大概是理解当下中国头部房企生存困境的最佳样本——
当行业进入深水区,即使是产品力最强的“优等生”,也必须直面那些无法仅靠“好房子”就能解决的深层挑战。
比如说,在“规模、安全、利润”不可能三角中的艰难抉择。
在绿城这儿,很显然,利润已经成为了那个率先牺牲的代价。
3.
平心而论,绿城的很多项目,赚得并不少。
财报显示,绿城上半年的 14 个新交付项目,贡献了大约22亿元利润,其中光是上海外滩兰亭2期一个项目,收入就接近50个亿,项目的毛利率高达35%。
是什么压垮了绿城的利润?
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那些沉重的“历史包袱”——
长库存。
4.
2025年上半年,绿城计提了高达19.33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其中光是计提存货减值就达到17.17亿元。
这些被大额减值的存货,就是绿城语境中的“长库存”,特指2021年及以前,在行业周期高点获取的历史项目。
这些项目成本高企,位置也不是很行,不少项目位于当前市场需求疲软的非核心城市或板块,甚至包括浙江衢州、山东烟台等大量三四线城市,去化缓慢。
面对这些老大难项目,绿城的方法是——
以价换量。
今年上半年,绿城成功去化长库存约190个亿。
接近20亿的资产减值,本质上,就是为这场“价格出清”行动所预提的账面亏损。
你看,正向盈利就这样被长库存项目的亏损抵消了。
5.
那么,接下来还要亏多久?
截至 6 月末,绿城中国可售货值约 2700 亿元,其中 2021 年及以前的货值不到 1400 亿,占比50% 左右。
也就是说,这半年即使大力去化190个亿,也不过只减了长库存的一个零头。
有分析估算认为,在地产下行周期之中,绿城的剩余长库存,估计还需要计提大约百亿的资产减值金额。
管理层在业绩会上也很坦诚——
绿城长库存的完全去化,预计仍需3-5年。
这意味着,即使不考虑其他因素,仅长库存一项导致的亏损时长,就可能达到3年左右。
假如市场环境持续低迷,亏损时间可能进一步延长。
6.
多年亏损的预期下,绿城在做什么?
答案让人意外——
敞开拿地。
7.
回望过去,绿城在拿地上也是努力过的——
2019年宋卫平卸任,中交集团全面接手绿城,2020-2021年,绿城进入土地投资高峰期。
然后……获取了一大堆当下语境中的“长库存”项目。
从2022年开始,绿城拿地的金额腰斩,整体选址开始朝着核心城市、核心板块走——
2024年,一度在苏州、上海、杭州连续拿下三块“单价地王”,风头无两。
但从今年上半年开始,一切似乎又反转了。
8.
2025 年 3 月,刘成云接任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
刘成云是中交系统中的老将,长期负责战略投资,他从张亚东手中接过绿城帅印,一度被视作中交集团深化地产板块整合的信号——
当时媒体的普遍共识是,绿城将全面进入中交时代。
谁也没想到,所谓“绿城的中交时代”,反而是“加速下沉”的代名词。
9.
首先,是拿地区域的再次下沉——
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中,管理层透露,除了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外,会持续关注浙江三四线城市的投资机会。
特别点出,还会适量下沉到地级市、县,做一些改善类产品。
其次,产品偏好也开始发生明显的改变——
从主打高端改善或豪宅项目,向刚需及刚改产品“下沉”。
比如说,上半年,在杭州,推售的运河辰岸新月与和萃揽悦园,主力户型都在100㎡上下。
比如说,在广州市区,绿城推出了“缩水”明显的高端产品线“馥香园”——
和此前三座馥香园的入局门槛动辄近200㎡,主打圈层纯粹不一样,广州馥香园一开盘,入门就是80多㎡的小户。(详见绿城豪宅IP实验:杭州大平层变身广州80㎡?)
10.
这样的下沉,会带来什么呢?
最明显的是,确实拿了更多的地。
1-8月,无论是在全口径新增货值,还是在权益新增货值方面,绿城都是行业第一,如今的“带头大哥”保利,被挤到了第二的位置上。
按这势头下去,没过两年,“宇宙第一房企”的桂冠就要戴到绿城的头上了。
其次,三四线的布局也在加速。
短短半年,绿城在浙江省内的温岭、台州、嘉兴等地一共摘得7宗地块,新增货值约106个亿。
这个数据在绿城1000多亿的新增盘子里,占比不到10%,但也不少了,毕竟,去年全年,绿城只在浙江省内三四线拿了5块地。
11.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绿城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承认,三四线的安全性确实不如一二线,优势在于大公司对当地关注度低,更容易低价,甚至底价拿地。
地价低,竞争少,理论上,用一二线的成功经验降维打击,只要本地人买单,操盘的利润率应该是不低的。
绿城的历史包袱如此沉重,如果不在新增项目上努力挣扎一下,达到更大的规模,冲击更高的利润,接下来的三五年,恐怕是难逃连年亏损的命运。
说白了,富贵险中求嘛。
12.
但是,问题就来了。
上个周期里,依靠“下沉”战略成功登顶的“宇宙房企”,是碧桂园。
再上一个,是恒大。
说到这里,赶紧又回去看了一下绿城的净资产负债率。
嗯,果然又回升到近五年的最高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