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本飞度,9月全国上牌量:16辆。”
当这个数字弹到我屏幕上时,我愣了三秒,然后心底涌起的竟是一丝莫名的敬意。
在2025年的中国车市,这16位车主,堪称是汽车界的“终极真爱粉”。
曾几何时,飞度是无数年轻人的dream car,是改装店里的常客,是段子手口中的“平民超跑”,年销十几万台的辉煌犹在眼前。
但如今,这里只有属于它的黄昏。
最不可思议的是,从加价提车到无人问津,飞度只用了短短几年。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真的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飞度这销量,已经不是“腰斩”或者“膝盖斩”了,这是直接“脚踝斩”。
8月23辆,9月16辆,同比暴跌98%——这曲线图看得人脊背发凉。
要知道,在今年6月之前,它好歹还能维持着月销几百台的“体面”。
现在呢?
我特意打电话问了一圈广本的经销商朋友,得到的回复基本是:“车?早就不进货了,清完库存就算了。”
说白了,在终端市场,飞度已经处于“事实性停产”的状态。
曾经在小型车市场呼风唤雨的霸主,如今落得这般田地,不免让人唏嘘。
很多人以为飞度是被同级别的燃油车干掉的。
错了,它的掘墓人,是隔壁那群“不讲武德”的电动后辈。
看看9月的小型车销量榜,简直是“屠榜”现场: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海豚……个个都是狠角色。
光是吉利星愿一款车,8月就干了4.6万台,飞度那16台的销量,在人家眼里连零头的零头都算不上。
为啥会这样?
咱们来算笔账,你就明白了。
飞度百公里油耗算你6个油,现在92号汽油7块多,一公里4毛多。
人家吉利星愿,百公里电耗10度电,家里充电一公里才5分钱,就算全程用公共充电桩,也就1毛多。
这用车成本,差出了一个数量级。
以前飞度车主引以为傲的“省油”,在电车面前,成了一个略显心酸的冷笑话。
如果说成本是第一拳,那智能化就是打在飞度身上的第二记重拳。
坐进现在的国产电动小车里,你会觉得这是2025年的产品:大屏、语音助手、智能座舱,甚至高快路领航辅助都能给你配上。
比亚迪海鸥的智驾版都上了“天神之眼”系统。
你再回头坐进飞度里——那个小屏幕,那个“复古”的中控,那个需要你亲手去按的空调按钮——瞬间有种穿越回10年前的错觉。
啥语音控制?
不存在的。
智能驾驶?有个基础版的Honda SENSING就算高配了。
这就好比你还在用诺基亚N97炫耀全键盘,人家已经用上iPhone 15 Pro Max了。
这不是技术的差距,这是时代的代沟。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谁,还在买飞度?
我琢磨了一下,大概是这三类人:
一是本田的“情怀铁粉”。
这些人就是喜欢本田,就是相信“一日本田,终生本田”的信仰玩家。
二是“技术保守派”。
这些人对电动车抱有疑虑,觉得“油车才耐用,电机电池不靠谱”,以中老年人居多。
再就是“极致实用主义者”。
在他们眼里,车就是个纯工具,飞度空间魔术师的名号不是吹的,能拉能装,维修便宜,皮实耐操。
我必须说,他们的选择,我完全理解,并深表尊重。
在一个人人都在谈论“软件定义汽车”、“自动驾驶”的时代,他们坚守着自己对一台“纯机械交通工具”的初心,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
学校门口,我依然能看到那些飞度车主在等着接孩子。
此前在夏天,很多人却摇下了车窗。
不是他们不想开空调,是一位车主跟我算过:“开一小时空调,多耗一升油,七八块钱呢,一天跑几趟,这成本就得掂量掂量。”
而旁边开着海鸥的妈妈们,正吹着凉爽的空调,用中控屏看着电视剧。
她们实现了“空调自由”,而这,或许是压垮飞度这类传统燃油小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飞度像一位过气的拳王,它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擂台上,已经换了新的规则和对手。
那16位车主,就像是仍愿意为旧王欢呼的忠实拥趸,他们的身影,在新时代的聚光灯下,显得既孤独,又带着一丝悲壮的浪漫。
再见,飞度。
致敬,那16位勇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