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12218”产业风暴来袭,越秀直接甩出“王炸”——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焕新。
2025年7月1日,在全国铁路三季度运行图调整后,广州火车站迎来了历史性转变——正式告别传统普速列车主导的时代,升级迈向以动车组为主的高铁时代。广州火车站始运营于1974年4月12日,见证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这片32.82平方公里的土地正以"绣花功夫"完成跨越千年的空间对话。2024年越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1.89亿元,2025年上半年越秀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734.81亿元,同比增长2.8%。其城市更新、文化传承与经济升级的三重变奏,勾勒出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01
“绣花功夫”下的空间焕新举措
越秀不断推动区域高效协同发展,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抓好“大”项目,实施33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推进省体育场、越秀山体育场等重要场馆与新河浦周边环境提升,“全民迎全运”氛围日益浓厚。不断加快广州站站城一体化片区、瑶台城中村等重大项目建设。
以流花商圈为例,尽管商贸氛围浓厚,但长期以来“商贸市场密集但业态同质化”的问题突出,多数市场以批发为主,缺乏设计研发与品牌运营能力,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逐渐失去竞争力。这只是越秀区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

在白马服装城经营近30年的商户杨姐,正是这场空间变革的亲历者:"当年没有'限流'概念,货物供不应求,还有人直接到工厂帮忙打包钉扣。"她见证了流花商圈黄金年代——这里曾聚集30余家时尚商贸专业市场,近9000家商户带动20万人就业。如今随着火车站升级高铁枢纽,杨姐的档口已转向展贸化经营。
现如今,越秀的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2024年营利性服务业营收过千亿,广告、会展、旅行社等服务业实现两位数增长,美博城入选全国首个美妆行业市场采购试点,全区4家试点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增长57%。
在越秀,城市更新加快发展,未来已来,好风正劲。
02
破解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越秀启动大规模城市更新,并非偶然之举,而是破解老城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广州站周边由于交通枢纽功能老化,高峰时段拥堵指数达1.8,不仅影响市民出行效率,也制约了商圈的辐射能力。此外,部分旧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污水横流、电线乱拉”等问题成为居民的“心头病”。

城市更新正是针对这些痛点精准发力。现如今,东濠涌边,干净的河水在城市中心流过,放假的孩子们在文溪公园玩耍,隔壁就是越秀首个公园式新型垃圾转运示范站。
瑶台村改造后,新增打造3个高品质社区中心、新增18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
在洪桥街三眼井社区,新增普惠托位千余个成功入选省“百千万工程”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黉桥·小石集”作为广州首个“原拆原建”同步增容的项目落地,在实现居民从“忧居”向“优居”跨越式升级的同时,还将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租商融合”新业态。

农林街邻里之家饭堂,窗明几净,该饭堂除保障长者就餐外,还面向社区全龄人群、机团单位、企业开放,提供“街坊价”优惠套餐。
走进越秀区就业驿站,一排排就业信息清晰明了,走进社工站内部,志愿者正在面向有需求的求职者进行面试技巧优化的培训。2024年全区提供就业岗位超13万个,新增就业3万人。
“我一直想找份工作,可算走对门了!”在大东街就业驿站,刘先生笑不拢口。48岁的刘先生在几年的未就业状态之后,终于在大东街道就业驿站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

近年来,越秀区将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长者饭堂”升级成“社区饭堂+暖心驿站”综合体,照顾社区居民和快递外卖骑手的四季三餐。
此外,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补贴资金1.85亿元。越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越秀将聚焦长者关注的“身边事”,以“小切口”托举“大民生”,持续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实现长者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越秀西湖花市、广府庙会、兰缘盛荟、海丝文旅周等文化惠民活动,挖掘越秀2200余年的历史底蕴,人文经济的和谐共生。
03
价值双轮驱动
越秀的城市更新,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轮驱动。在文化传承维度,越秀区在全市首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岭南金融博物馆、万木草堂、东平大押等文物的保护活化堪称典范。项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让沉寂的古书院、典当铺成为“活态文化地标”,万木草堂活化入选国家文物局示范案例,逵园、东平大押活化入选广东省级典型案例。2024年,这些场馆接待研学团队超500批次,成为青少年了解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项目开创了“政府统筹+企业资金+专题博物馆”的创新模式,将红色场馆打造成“微型军事博物馆”,形成集研学、展览、文创、影视、轻餐饮等红色文化产业链,成为广州市新的“网红打卡点”,自2021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年收益达500万元。
而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则正在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商业”的融合路径。越秀区通过对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文物本体进行修缮,活化利用旧有建筑建设文化艺术空间“紫烟阁”,串联南粤先贤馆,将五仙观文化艺术空间打造为古今交融的“岭南文化大观园”。引入古琴艺术(岭南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区宏山等驻场培训授课,创新开发“广府梦华录——越秀海丝幻镜VR大空间”,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2024年度广东省智慧旅游优质项目”。数据显示,五仙观自2024年10月焕新开放以来接待游客39.6万人,文创产品销售额节节攀升,印证了历史文脉对商业价值的强大赋能。

在经济动能维度,越秀区通过城市更新腾出发展空间,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落地80家企业,涵盖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医疗服务等领域,2024年,越秀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 407.47 亿元,同比增长3.6%,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能级跃升,16个特色园区载体面积超70万平方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首条低空物流航线顺利开通;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持续扩容,市认定总部企业80家,新增税收亿元楼4栋。
位于越秀区光塔街象牙街一片承载着百年历史的红砖建筑群正在悄然焕发新生,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康养片区示范项目在这里蓬勃开展。光塔街正在积极打造“中医康养特色街道”,依托深厚的中医药底蕴和丰富的医疗资源,整合辖区内的中医医疗机构、非遗项目、康养服务等资源,构建集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于一体的社区健康服务新模式。其中,大德国医坊项目将以广东省中医院等4家三甲医院为核心,联动辖内专科门诊与多家康养企业,以“国潮养生新地标、智慧康养打卡点”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中医药潮流生活综合体,让中医“生活化、全龄化、时尚化、智能化”。
广州市越秀区委书记郭昊羽表示,越秀区将围绕“拼经济、护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工作主线,积极融入“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稳固信心、笃行实干,力争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0%。
2024年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61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6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8.8%,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北京路步行街的发展更是“文化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良性循环的生动写照。2024年,北京路步行街客流达1.34亿人次,同比增长12.8%。

此外,东山口商圈华丽转身为文商旅消费新时尚,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37.27亿元、排名全市第三。“线上+线下”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撬动相关消费超20亿元。
现如今,越秀区延续“越秀云山,流花珠水”的历史发展文脉,充分挖掘现状34处历史文化资源、11处城市情感要素,通过流花路与广州历史中轴线串联和呼应,共同延续城市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