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商务部在10月14日例行记者会上确认"中美进行了工作层会谈"时,这个看似平常的外交动态,释放了不太一样的信号。
就在三天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刚刚放出消息,称在得知中国在稀土领域升级反制,"美方随即就提出跟中方进行通话"。
出人意料的是,中方推迟了这一建议。
这个看似微小的外交动作,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中美关系的深潭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三天里,中美之间的博弈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态势。
中国最近在稀土领域对美方的反制,可以说让美方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姿态。
第一是有些懵;
第二是暴怒;
第三是认清现实,口风变弱,知道不能跟中国掀桌子。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方抱怨中方反制他们之前,没有对他们进行通知,然而中方却指出我们在采取这一措施前,其实通过了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他们进行了通报。
那么美方为什么说他们没有收到通知呢?
这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方通知的层面,不是直达特朗普办公室;
第二、最近美国政府停摆,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特朗普第一时间没有收到消息很正常。
第三、美国强调他们没有收到提前通知,其实是抱怨中方没有给他们反应的机会。
但无论美国怎么说,中方这种遵守规则、保持透明的做法,恰恰反衬出美方长期以来"泛化国家安全,滥用出口管制"的不当行为。
中国的应对之策,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姿态。
与此同时,美方的表现却显得颇为耐人寻味。
在得知中方推迟通话建议后,美方官员的表态开始出现微妙变化。
从最初的态度强硬,威胁加关税等等,到后来表示"双方需要找到回到稳定局面的办法",这种语气的变化,透露出美方在战略上的焦虑与不安。
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美方深知,在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工业领域,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中国稀土供应的可行方案。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美方在博弈中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中方的外交智慧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推迟通话"既表达了中方对美方近期一系列对华限制措施的不满,又为后续的沟通协商留有余地。
这种既坚持原则又保持灵活的策略,体现了中方在外交上的成熟与自信。
中方的“晾”,不是简单的冷落,而是一种战略定力。
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中国不会在威胁下谈判,不会在压力下妥协,但也始终为对话解决问题敞开大门。
这种既坚定又开放的态度,表明了中国有能力应付美国的一切打压,更表明了我们有能力赢得一切斗争。
目前,中国这种不怕打的态度,实际上已经让美方胆怯了。
回顾这场为期三天的外交互动,我们可以看到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方已经明确表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种既坚定又开放的态度,正在重新定义中美博弈的规则与边界。
当然,美方的"胆怯",并非源于实力的衰退,而是面对一个更加自信、更有定力的中国时所产生的战略不适。
当中国不再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制定游戏规则时,习惯了主导地位的美方难免感到无所适从。
这场外交博弈也预示着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双方将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博弈中探索共处之道。中方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愿意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但绝不会在压力面前屈服。
这种战略定力,或许正是让美方不得不调整其强硬立场的关键因素。
随着工作层会谈的举行,中美关系可能迎来一个新的节点。
但无论如何,中方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的从容与坚定,已经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坚定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