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泰国高铁选日本却翻车,完工后遭摩托“碾压”,中国救场能否扭转局面?

    发布时间: 2025-10-06 23:01首页:主页 > 国际 > 阅读()

    “时速180公里的高铁,竟被摩托车轻松超越”——这则看似荒诞的新闻,撕开了泰国曼谷至清迈高铁项目的尴尬困局。

    2015年,泰国曾顶着中国方案的务实诱惑,倾心于日本新干线的“技术光环”;十年过去,日本项目却深陷成本失控、进度停滞的泥潭,而中国承建的中泰铁路正以稳健姿态推进,用实力诠释着“基建合作,适配比先进更重要”的真理。

    当年竞标时,日本携新干线“50年零事故”的金字招牌强势突围,承诺为泰国打造时速300公里的“黄金通道”,将曼谷到清迈的车程从8小时压缩至3小时,这般蓝图让泰国一度心动。

    可现实很快击碎幻想:项目预算从最初的800亿泰铢飙升至4200亿泰铢,涨幅超4倍;时速目标接连缩水,最终测试时仅能达到180公里,甚至出现试运行列车车厢裂缝的安全隐患。面对质疑,日本工程师仅以“泰国地质特殊、水土不服”搪塞,毫无实质性解决方案。

    更致命的是日本的“强硬合作姿态”:只愿输出技术与高息贷款,却拒绝分担项目风险。当泰国因财政压力提议减少沿线车站以节省成本时,日本竟以“违背新干线设计初衷”为由坚决反对,让项目彻底陷入“想建建不起、想改改不了”的僵局。十年光阴流逝,这条曾被寄予厚望的高铁,至今仍停留在图纸与零星工地阶段,只留下一堆无法落地的研究报告。

    就在日本项目停滞不前时,中国承建的中泰铁路(曼谷-廊开段)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截至2025年,项目土建工程完成率达45.6%,其中3-4标段进度更是高达96.79%,预计2029年即可如期竣工。

    面对项目中的“硬骨头”,中国团队的应对尽显专业:途经大城府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时,创新采用“高架桥梁+隧道绕行”组合方案,既避开文物核心区,又确保施工效率;遭遇湄南河流域复杂软土地基时,动用大直径盾构机精准作业,彻底解决日本团队束手无策的地质难题。

    中国方案的吸引力,更体现在对泰国实际需求的深度适配。考虑到泰国外汇压力,中国创新性提出“农产品抵偿部分贷款”模式,允许泰国以榴莲、山竹等特色生鲜抵扣部分工程款,既缓解其资金困境,又打通了泰国农产品的对华出口通道。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中国高铁海外项目平均超预算率仅5%,工期比日本缩短近一半,项目成功率高达78%,远超日本海外基建项目43%的成功率。

    随着2025年泰国总理佩通坦访华期间,中泰高铁二期(呵叻-廊开段)合作协议正式签署,这条铁路的战略意义愈发清晰。二期项目总投资3413亿泰铢,建成后将与中老铁路无缝对接,使昆明至曼谷的陆路通行时间从30小时压缩至15小时,真正实现“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贯通。

    对泰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经济动脉”:泰国榴莲、山竹等生鲜产品经高铁运抵中国,时间将从7天缩短至1天,物流成本降低40%,每年可带动超100亿泰铢的农产品出口;

    对区域而言,中国还通过“鲁班工匠计划”为泰国培养5000名铁路技术人才,并用国际标准轨取代泰国沿用百年的米轨,使其铁路货运能力提升3倍。这种“硬基建+软赋能”的模式,正是中国基建合作的核心竞争力——不止于建一条铁路,更要为当地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日本的“纸上谈兵”到中国的“实干破局”,泰国高铁十年博弈的背后,是全球基建合作逻辑的深刻转变:不再是“技术光环”说了算,而是“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定成败。当中国高铁的钢轨在中南半岛稳步延伸,它承载的不仅是人流与物流,更是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条跨越山海的铁路终将证明:真正的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的“问题共治”——唯有扎根当地需求,才能抵达繁荣的彼岸。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2768911 官方微信:jiuricaijing 服务热线:4008-121-221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5 九日财经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宝安南路蔡屋围发展大厦2302室 粤ICP备2025475172号-1 XMl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