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广州旧改,花都率先拔得头筹。
1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四批)》。花都集群街2号居民楼探索危旧房自主更新模式入选清单,成为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花都经验”!
首创“原拆原建”,房屋增值160%!
花都旧改破局,依靠的是创新模式。
此次入选全国推广清单的新华街集群街2号始建于1979年,这座5层混合结构小楼历经45年岁月洗礼,其外墙斑驳、砖体裸露、渗水裂缝等问题严重,被鉴定为D级危房。
2024年,花都区创造性提出了“原拆原建、增加公服”的改造思路,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引导居民承担主要改造成本,项目拆建投资估算约800万元,由业主按照4600元/平方米标准共同承担改造成本。
以崭新的住宅形象重生,住宅内部增设电梯、户型更优、功能分区更合理、采光更足,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房屋安全、供水等问题,使房屋增值160%(数据来源:广州花都发布),成功走出了微改造和征拆之外的城市更新“第三条路径”。
建好后的集群街2号楼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源:广州花都发布
“以往的城市更新基本依靠政府出资改造,这次花都城市更新集群街2号项目,政府通过奖补少量资金占总投资7%,撬动所有的业主通过集体力量的发挥实现了老旧社区的更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广州大学教授朱竑对花都城市更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再创“经营权置换”模式,创新解决改造资金难点问题
除了集群街2号,同一片区的新华坊是花都进一步探索自主更新的又一个创新性成功典范。
这片建于上世纪40至60年代的连排商业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15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曾是花都繁华墟市的象征。然而历经岁月洗礼,新华坊面临着与集群街2号相似的问题。
创新实施“多宗土地连片改造”模式,由区属国企对19间商铺用地统一设计、统一报建,统筹利用,成片连片提升低效用地商业价值。实现从集群街2号“独宗单栋”自主更新全面升级为“多宗连片”自主更新的全新模式。
而为解决改造资金难点问题,花都区还首创了“经营权置换”模式,业主统一将新建筑的20年运营权有偿出让给区属国企花都城投。由花都城投对每户租金进行评估,直接出资的业主可获评估租金全额返还,间接出资的业主则以部分租金抵扣建设成本,剩余部分作为收益。这一模式让业主坐享“零出资换新房+20年稳定收益”双重红利,企业获得长效经营空间,实现政企民三方共赢。
新华坊改造前后对比 图源:广州花都发布
花都区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自主更新路径,让新华坊成为全省首例危旧商业物业成片连片自主更新项目,实现从D 级危房到“非遗”文化地标的华丽蜕变。
政企学媒大咖齐聚花都,把脉城乡更新可持续之道
屡次创新旧改路径的花都正在成为全国旧改的焦点,吸引了众多政、企、媒、学界的关注。
12日,“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城乡更新的治理现代化与振兴新范式”学术研讨会在花都举行。
该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土地利用与住房政策研究中心、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然资源部智慧人居创新中心、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协办,汇聚了政、企、学、媒多方力量,旨在深入探讨城乡更新治理理论、制度创新与实践案例,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破解城乡更新实践中的体制瓶颈,实现城乡空间品质提升与社区活力重塑的有机结合。
不同于传统学术会议,本次研讨会采用“实地调研+主旨报告+圆桌研讨”的模式,让参会者既“看得见”城乡更新的真实成效,又“理得清”背后的治理逻辑。
11日,参会嘉宾先后走进广州北站东侧老旧小区成片连片微改造项目、秀全街岐山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项目、炭步镇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现场,走进曾经的集群街2号、新华坊,感受一个个鲜活的城乡更新实践案例。
人民日报主任编辑常亮表示,城市更新不是政府或企业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企业—市民”的“大合唱”,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花都等地实践表明,居民广泛参与、程序公开透明是激活社区治理活力的关键,让城市更新的每一步都踩在群众需求的“点”上。
12日,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的专家学者,与广东省、广州市规划设计单位以及省市区有关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乡更新的难点与对策。
主办方表示,本次研讨会收集了大量前沿观点与实践经验,后续将整理形成成果报告,为全国城乡更新与振兴工作提供参考。“我们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在更多地方落地,让城乡空间更宜居、社区活力更充沛。”相信在各方的紧密协作下,中国城乡更新治理现代化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敞,城乡振兴的美好蓝图将逐步落地,成为惠及万千百姓的生动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