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让小行星100年内无法撞击地球!我国小行星防御计划启动

    发布时间: 2025-09-09 00:01首页:主页 > 深度 > 阅读()

    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潜在威胁有很多,小行星就是其中之一。6600万年前,统治地球1亿多年的恐龙,在小行星撞击中彻底消亡。作为人类,我们该如何避免悲剧重演呢?

    很多人觉得,用核武器轰炸是一个好办法。其实不然。尽管核武器是人类最强大的武器,但轰炸小行星还是威力有限。而且,如果炸出更多碎片,那么给地球带来的威胁反而更大,更加难以防御。

    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航天器去撞击,利用动能改变小行星轨道,使其无法再威胁地球。2024年,我国宣布将启动小行星防御计划,准备发射探测器,进行这样的尝试。时隔近一年半的时间,近日,我国又发布了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这个话题再一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实际上,这不是人类第一次跟小行星“玩命”。在2022年的时候,美国宇航局就曾经实施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利用探测器撞击了一颗名为迪莫弗斯的小行星。结果非常喜人,它炸出了约1.6吨的碎片,除了它本身的动能之外,这些碎片也产生了反推力,最终使其公转周期缩短了32分钟,远超过最初预计的10分钟。

    事实证明,撞击是有效的,人类找到了拯救地球的方法。即便未来可能来袭的小行星体积再大,只要我们干预得足够早,或者发射的撞击器足够多,就能够明显改变其轨道,防止灾难的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美国已经验证了这个技术的可行性,我们还有必要重复实验吗?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首先一点,美国有这个技术,那是美国人的,不代表别的国家可以共享,尤其是我国。这里面的相关技术,必须得牢牢掌握在咱们自己的手里,独立实现才可以。

    而且,双方的任务,本质上并不完全相同。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研究员唐正宏的说法,NASA的目标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通过测量其轨道周期变化来评估撞击效果。而中国的目标是一颗单独的近地小行星,将直接测量其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变化,技术挑战不同。

    图片

    用他的话说,咱们的这次撞击,可以看作是对美国那一次任务的补充和升级。

    同时,也对我们自己的技术展开检验和提升。

    要知道,这次任务说起来简单,其实也挺复杂的。首先,探测器就有不止一个,除了实施直接撞击任务的装机器之外,我们还配备了一个观测器。观测器不大,是一颗立方卫星,也就是非常迷你。别看它小,作用却相当关键,这就要通过任务模式来介绍了。

    图片

    本次任务也不是探测器飞抵小行星就直接撞上去的,而是首先对目标小行星进行伴飞,观测并分析小行星的物理特性、轨道参数和环境条件,为后续任务提供参考。通过这些数据,天文学家会制定最终的撞击方式。撞完还不算结束,立方星会继续伴飞并观测,从近距离清晰地看到撞击效果。

    总的来说,我们采取的是“伴飞+撞击+再伴飞”的任务模式。

    据透露,我国目前尚未决定撞击哪一颗小行星,但已经有了初选目标。根据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系统研究院院长陈琦对外公布的消息,我国考虑了众多小行星的直径、半长轴、轨道倾角等重要参数,初选了10颗作为备选目标,如2015xf261、2019ov3、2020bd11等。

    图片

    看名字就知道,这几颗小行星此前还真挺不起眼的。确实,它们之中,最大的一颗也只有89米的直径,还不如一个足球场大,也达不到威胁人类的水平(通常认为140米是足够威胁人类安全的临界值);最小的一颗,直径仅有24.3米左右。根据此前的计划,我国也确实倾向于对50米左右的小行星实施这次任务。

    美国撞击的小行星迪莫弗斯,直径有差不多160米。而我国选定的目标,全都比它小得多,这对我们来说难度也要高得多。但咱们艺高人胆大,我相信任务的难题一定能完全被克服。

    图片

    针对探测器的发射时机,我国天文学家初步定在了2027年,在小行星来到距离我们约1000万公里的位置实现交汇。在合适的时机下,撞击器会以每秒约6.5公里的速度暴力撞击小行星。如果计算撞击的相对速度,更是可以达到每秒9.5公里左右,这个动能也是相当惊人的了。

    在这个时候,观测器就会在安全的位置详细记录撞击产生的碎片和尘埃,同时还能精准地观测小行星轨道的改变幅度。

    图片

    根据目前的计划,我们期待探测器能够将小行星的轨道改变3到5厘米。最终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使其在几十年甚至100年的时间内都不再有靠近地球的可能性,从而解除其危机。

    除了这种动能撞击的方案之外,核武器也是备选的方案之一。只不过目前成熟度不够高,无法展开测试,有待于相关技术的发展。还有科学家提出,我们可以发射探测器,在太空中捕获更小的小行星,再利用这颗小行星撞击有威胁的小行星,效果更好。但同样的,目前我们的科技还没先进到这个程度。

    短时间来看,动能撞击仍然是最佳方案。幸运的是,我们确实也没发现有危险的小行星会在100年内撞击我们。等到真的危机到来时,相信人类的科技已经足够抵御它们了。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2768911 官方微信:jiuricaijing 服务热线:4008-121-221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5 九日财经 版权所有 粤ICP12345678 XMl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