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墨西哥将对中国加税

    发布时间: 2025-09-09 01:02首页:主页 > 国际 > 阅读()

    墨西哥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北美大国,近期竟在贸易政策上掀起了一阵 “惊涛骇浪”:要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消息是彭博社等西方媒体报出来的,涉及的品类还真不少,汽车、纺织、塑料都在名单里,甚至有说法称税率可能会飙到50%。墨西哥究竟为何突然出此 “狠招”,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盘算?

    这个时间点也挺耐人琢磨的。今年年初,特朗普通过行政令把加税的矛头对准了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税率从10%往上提,针对墨西哥的加征已经到了25%甚至更高,还给出了“90天延期”这样带条件的缓冲期。到了7月底,白宫又说要把美墨贸易协议再延长90天,但话里话外全是威胁——不满足条件就再多加30%的税。

    要知道,墨西哥的出口对美国依赖度特别高,2023年美国占了它出口份额的83%,2024年也还有81%,这层关系根本没法断。所以现在看它在预算里塞进去对华加税的条款,既像是给美国“交差”,也像是递了份“投名状”。

    这可能不是简单的“倒向”。仔细看墨西哥的操作,把关税安排在2026年的预算里,这可不是今天拍板明天就执行的行政令,明显是给自己留了大把回旋的余地。对美国来说,算是交了作业;对中国呢,其实是在释放信号:这事不一定真能落地。这种“打时间差”的玩法,以前不少国家都用过,目的就是熬过去最紧张的那波政治周期。

    更关键的是,墨西哥的制造业特别依赖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它自己的产业链根本离不开中国。真要是把税率提得那么高,首先疼的肯定是墨西哥本土厂商的成本,紧接着就会影响到对美出口的性价比,连带着拉美工厂的就业也会受影响,一环扣一环,根本动不得。

    再说说特朗普的套路。这一轮和他第一任期时“单打独斗”不一样,他在北美搞了个“联动阵”。除了关税,还把安全问题绑在一起,把芬太尼、边境管控、区域军事部署这些都塞进贸易工具箱里层层加码,借着延期、豁免当筹码逼交换,硬逼着邻国把矛头对准中国。媒体也提到,美国军舰在加勒比海秀存在感,还借着委内瑞拉的事施压,这套组合拳就是要把墨西哥逼到墙角,让它在“得罪谁”的二选一里赶紧表态。

    加拿大那边被硬刚,传出要加35%的税而且没有延期,而墨西哥用“快速响应+慢慢落地”的方式换来了点喘息空间,这就是两者的差别。

    要是这事真的敲定了,哪些行业最遭殃呢?首先是汽车业。墨西哥的汽车装配线上,一大堆零部件和材料都来自中国及亚洲,像发动机周边配件、车载电子、塑料件,甚至线束、紧固件这些,都是标准化的进口货。要是对这些品类加税,供应链的出厂价立马就涨上去了,那些在美市场靠价格竞争的车型,优势一下子就没了。

    纺织和塑料行业也一样,前者涉及面料、辅料和染料化工,后者牵扯到上游的化工原料,哪怕只加一点税,终端工厂的成本都会往上跳一个台阶。更麻烦的是在墨西哥的中资工厂——货是在墨西哥本地生产的,但零部件和技术链条都带着中国背景,一旦政策解读放宽,很容易误伤本地的就业。

    墨西哥80%的出口都靠美国,海关数据摆在那儿,短期内想转型根本不现实。但问题是,它越被动配合,就越会发现美国的新要求没完没了:今天要加税,明天提边境问题,后天又要查缉药品。对霸凌采取“暂时退让”,从战略上看往往换不来尊重。这不是道德评判,而是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教训。

    更何况,墨西哥的优势就是挨着美国市场的地理便利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一旦被迫在高关税框架下和中国断供,它的整车、白色家电、家具这些品类的竞争优势就会被掏空,这简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把视线拉远一点,很多人觉得稀土的事和墨西哥这事儿没关系,其实在今年的大背景下,这根本就是一盘棋。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的稀土探明储量大概有4400万吨,占全球比例最高,美国约180万吨,俄罗斯约380万吨。这不只是储量大小的问题,关键在加工链条上。中国掌握了绝大部分的精炼和分离能力,年产量大约27万吨,产业链的深度和技术的精细度,直接决定了磁材、电机、传感器等行业的供应稳定性。

    美国有芒廷帕斯矿,年产量在4万多吨,但问题不在挖矿,而在精炼和终端材料环节,这部分的缺口短时间内补不上。俄罗斯有潜在的资源,但被地理条件、制裁和资金问题卡住了脖子。现在再看特朗普扬言要把稀土当关税筹码,配合在北美搞“产业围栏”,逻辑就清楚了:让墨西哥在关税上针对中国,让美国在材料端卡住中国,两头夹击。

    问题来了,中国真的会被这种“北美联动+稀土牌”困住吗?有三点可以证明:

    第一,稀土是中国的优势项。储量在这儿,产能在这儿,精炼技术在这儿,政策工具也在这儿。别小看这种转变,磁性材料、驱动电机、永磁风机这些环节,拉动的是一整套制造体系。稀土的地位越稳,新能源、高端装备、国防工业的底气就越足,贸易摩擦对上游供应的干扰反而能被消化掉。

    第二,供应链再布局,中国也有主动权。要是墨西哥加税,企业会怎么做?不是直接把工厂关了,而是重新规划原产地和零部件的运输路径。比如把一些价值低、重量大的部件转移到中美洲或南美其他地方生产,把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留在国内生产,用这种方式把关税的影响降到最低。对墨西哥自己来说,拉长供应链只会让它的制造成本再涨一次,这是它必须掂量的实在账。

    第三,多边平台的议题设计能分摊“关税冲击”。今年天津举办上合峰会,参会规模创了纪录,供应链安全、关键材料合作、友岸产业配套这些话题都会摆上台面。一旦把订单和产能纳入多方合作框架里,单一关税带来的冲击就会减弱。中方的“釜底抽薪”,不是赌某个国家回心转意,而是把“一锅火”分成好多堆,哪怕某一堆火变小了,整锅水照样能烧开。

    再说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一旦墨西哥对中国零部件加税,它在美国市场上的“墨西哥制造”产品里含有的中资成分,也会被放大镜盯着看。贸易规则不是精密仪器,但政治解读可以做得很细。这就意味着墨西哥得在“保护国内产业”和“保住对美出口”之间艰难平衡。上一次它面对难题还是T-MEC原产地规则调整,当时汽车行业差点断供,现在再来一次,难度只会更大。

    再说说美国策略的变化。现在看得很清楚,延长期限、提高税率、选择性豁免,这三招就像螺丝刀,想拧谁就拧谁,拧不动就走司法程序。关税这种“来回变”的特点,让企业没法做长期规划,对生产线的投资自然就谨慎了。但这招也有代价——美国国内的通胀和采购成本会同步上升,尤其是钢铝铜、汽车、日用塑料这些必需品领域。对特朗普团队来说,政治账能比经济账算得久多久,还得看市场的反应。加拿大硬扛35%的无延期关税,墨西哥配合换90天缓冲,这两种做法谁更划算?短期看墨西哥少受点压力,长期看伤筋动骨可不轻。

    再回到稀土的话题。有人喜欢用一句话总结:“资源在中国、矿在美国、潜力在俄罗斯。”可惜这话只对了一半。资源不只是埋在地下的矿石,更是握在手里的工业能力。中国不仅有矿,还有分离、提纯、合金化和器件化的全产业链,这才是真正的硬通货。美国的“挖矿—精炼—磁材”链条,中间两个环节很薄弱,虽然正在补课,但生产线不是喊口号就能建起来的。

    到这儿,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了。墨西哥想用“2026年预算+扩大清单”的办法稳住自己的局面,特朗普想用“延期+加码”的办法稳住国内支持率,媒体想用“对华加税”的标题吸引流量。但真正需要稳住的是产业链。

    但也别在舆论上过度刺激墨西哥。它不是主动挑衅的一方,只是在风暴里想找个安全的姿势躲一躲。面对这种“姿态性让步”,最有力的回应不是情绪化反击,而是“釜底抽薪”。怎么抽?用产业合作的实际情况改变它的利益结构。把它的工厂、就业、税收、出口竞争力,都稳稳地和中国的协作绑定在一起,让任何“对华加税”的提案在它自己的议会里就通不过。这种方法虽然慢,但比喊口号管用多了。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2768911 官方微信:jiuricaijing 服务热线:4008-121-221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5 九日财经 版权所有 粤ICP12345678 XMl地图 技术支持